本文作者:admin

郑板桥阅读答案(郑板桥阅读答案划去错误读音用横线标出正确字)

admin 05-18 10
郑板桥阅读答案(郑板桥阅读答案划去错误读音用横线标出正确字)摘要: 本文目录一览:1、郑板桥阅读答案2、郑板桥 阅读答案...

本文目录一览:

郑板桥阅读答案

你回答得很对!看看我的回答:

1.杰出、财富

2.⑴zhòng ⑵sàn ⑶bēi ⑷hào

3.⑴独树一帜 ⑵妙趣横生

4.他认为兰四时不谢,竹子百年长青,石头万古不移,是值雹洞并得赞颂的。

5.第一件: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,因那里闹灾荒,他因私自开仓救济百姓而被罢颤核官。

第二件: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,大多数给了穷人。

6.第一段从“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”一直到“号称“诗书画三绝””。

第二段从“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”一直到“是值得歌颂的”。

第三段从“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”一直到“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源迹贵财富,永远

值得我们怀念”。

段意:

第一段(1~2):简单地介绍郑板桥。

第二段(3~5):简介郑板桥的诗书画。

第三段(6~8):用几件事例说明了郑板桥舍己为人,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。

希望大家支持!!!

郑板桥 阅读答案

不对的 并不是书呆子 而是书迷 因为你们想一想 郑板桥是什么人 如果不知道就看下面↓

郑板桥(1693—1765)清代官吏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。名燮,字克柔,汉族,江苏兴化人。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元年进士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历官山东范县、潍县知县,有唤搏惠政。以请臻饥民忤大吏,乞疾归。诗书画均旷世独立,人称三绝。有《板桥全集》。

所以 看到这些,你明白一点了吗?是很有名的人。说他是书呆子岂不是给他抹黑吗?对不对要是你们还不懂,我就再给你们讲一讲↓(下面有详细记载的)

读书教书

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

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,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。父亲郑之本,字立庵,号梦阳,廪生, 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,家居授徒,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。

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,其时家道已经中落,生活十分拮据。三岁时,生母汪夫人去世,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。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、勤劳、朴真的劳动妇女,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

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。郑板桥资质聪慧,三岁识字,至八、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。

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。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。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。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。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,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《秋声赋》。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。三十岁,父亲去世,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,生活更加困苦。作七歌诗,慨叹“郑生三十无一营”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进士。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为“扬州八怪”之一,其诗、书、画世称“三绝”,擅画兰,竹,石,松,菊等,而画竹五十余年,成就最为突出。

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,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,实救困贫,托名”风雅”。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,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。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,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。三十二岁出游江西,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。出游北京,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,放言高论,臧否人物,因而得狂名。在名期间,结织了康熙皇子、慎郡王允禧,即紫琼崖主人。

三十五岁,客于通州;读书于扬州天宁寺,手写《四书》各一部。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.三十九岁,徐夫人病殁。郑板桥十载扬州,结论了许多画友,金农、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,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梁链迹格都有极大的影响。

官宦生涯

1732年,郑板桥四十岁,是年秋,赴南京参加乡试,中举人,作《得南捷音》诗。为

求深造,赴镇江焦山读书。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“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”。1736年,乾隆元年,四十四岁,在北京,参加礼部会试,中贡士,五月,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,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,为赐进士出身”,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,相随丹桂状元郎”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1737年,四十五岁,滞留北京一年左右,以图仕进,未果,南归扬州.得江西程羽宸资助,娶饶氏。乳母费氏卒。1739年,四十七岁,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。1740年, 四十八岁,为董伟业《扬州竹枝词》作序。橡并1741年,四十九岁,入京,候补官缺,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。

作吏山东

郑板桥五十岁时,即1742年春天,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,始订定诗、词集。1743年,五十一岁,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,至是方定稿,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。1744年,饶氏生子。郑板桥宰范期间,重视农桑,体察民情、兴民休息,百姓安居乐业。

1746年,乾隆十一年,五十四岁,自范县调署潍县。是年山东大饥,人相食。潍县原本繁华大邑,然自是年灾荒连年,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,他开仓赈货,令民具领券供给,又大兴工役,修城筑池,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,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。尽封积粟之家,活万余人。秋以歉收,捐廉 代轮,尽毁借条,活民无算。潍县饥民出关觅食,板桥感叹系之,作逃荒行。

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,板桥随之。秋大熟,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,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,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。为防水浸寇扰,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。秋末,书修潍县城记。

1751年,海水溢,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。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,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,改革弊政,并从法令上、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,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,无留积,亦无冤民, 深得百姓拥戴。潍县富商云集,人们以奢靡相容,郑板桥力倡文事,发现人才,留下了许多佳话。1747年,满洲正黄旗人、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,板桥同在试院,相与唱和。1748年,乾隆 出巡山东。郑板桥为书画史,参与筹备,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,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,常以此自豪,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”。

1749年,五十七岁,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。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。重订家书、诗钞,并手写付梓。1750年撰板桥自序。同年,重修文昌祠,倡建状元桥,作文昌祠记。1751年,五十九岁,作难得湖涂横幅。1752年,主持修潍县城隍庙,撰城隍庙碑记,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,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”,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。同年,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,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,领异标新二月花。”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,其《潍县竹枝词》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。

你们懂了吗?请采纳。

《郑板桥》阅读原文及答案

《郑板桥》这篇 文章 讲述的是,郑板桥是清朝一位书画家,聪明好学,最终以自己的聪明才干获得胜利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《郑板桥》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,欢迎大家参阅。

《郑板桥》阅读原文

 铅明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。小时候,他聪明好学,但家里很穷,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,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,借着佛灯读书。后来中了进士,当了县令。

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,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,号称“诗书画三绝”。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,来自生活,言之有物,读起来妙趣横生。

他写的字大大小小,歪歪斜斜,如乱石铺路,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,自成一家,这就是他氏告的“板桥体”。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!

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。他特别喜欢画兰、竹、石。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,竹子百年长青,石头万古不移,是值得歌颂的。

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,因那里闹灾荒,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。从此,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。可他有个怪脾气,一些财主、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,他却偏不画。

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,大多数给了穷人。他身背一个长口袋,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,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,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。

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。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,永远值得我们怀念。

《郑板桥》阅读题目

1、从短文中找出三个 成语 写下来。

2、联系上下文解词语。妙趣横生

妙趣横生

闻名于世

3、根据文章回答问题。

(1)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什么?

(2)郑板桥特别喜欢兰、竹、石的原因是什么?

(3)“板桥体”的特点是:

4、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。

5、文中用()给文章分成了四段。概括段意。

《郑板桥》 阅读答案

1、独树一帜、妙趣横生、万古不移。

2、妙趣横生——美妙的情趣,充分地表现出来。

闻名于世——全世界歼激明都有名。

3、(1)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,号称“诗书画三绝”。

(2)兰花四时不谢,竹子百年长青,石头万古不移,是值得歌颂的。

(3)“板桥体”的特点是:他写的字大大小小,歪歪斜斜,如乱石铺路,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,自成一家。

4、第一件:郑板桥当县令时,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。

第二件: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。

5、第一段: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,从小聪明好学,中了进士,当了县令。

第二段: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,号称“诗书画三绝”。

第三段:郑板桥被罢官后,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。

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答案及翻译

1. 郑板桥开仓济民 阅读答案

板桥开仓济民

郑燮郑板桥阅读答案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。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。室无贿咯,案无留牍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。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郑板桥阅读答案:“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17.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。( )(2分)

A值岁荒,人相食(遇,遇到)

B燮开仓赈济渣衡,或阻之(或者)

C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(离开)

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(他,指郑板桥)

18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。(2分)

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

19.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,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。(3分)

【相关材料】

材料一:郑板桥辞官后,“一肩明月,两袖清风”,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。

——摘自《百度百科网》

材料二: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 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——郑板桥《潍县署中洞梁逗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

答案:

17.B 或:有人

18.随即发放粮食(谷)给饥民,使一万多人活了下来。

19.为官清廉,无时无刻不关心民生疾苦,

2. 《郑板桥开仓济民》文言文阅读答案

1.字词

长:擅长。 室:家。 贿赂:别人送的东西。 案:桌子。 无留牍(dú ):没有没办完的公事。 辄:就。 至:至于。 迁:工作调动。 值:遇到。 或:有人。 任:负责。 活:使……活。 岂:怎么 去:离开 余:空闲 为:作为 食:吃

2.译文

郑燮,号是板桥先生,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。擅长画竹和兰花,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。曾经在范县作县令,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(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)。为官清廉,不受贿赂,兢兢业业,案件处理的很快,没有积压。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,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。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,恰逢荒年,百姓饥饿的吃人。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,有人阻止。郑燮说:“都到什么时候了,要是向上申报,辗转往复,百姓怎么活命?要是上边降罪,我一力承担。”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,上万人得以活命。任命到期的时候,纳卖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,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

3.从本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媚权贵,体恤百姓,平易近人,清正廉明的好官。

3.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

郑板桥开仓济民

原文:

郑燮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。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。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。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:“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注释:①谴:谴责,责备。②任:承担责任。

翻译:

郑燮,号是板桥先生,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。擅长画竹和兰花,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。曾经在范县作县令,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(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)。为官清廉,不受贿赂,兢兢业业,案件处理的很快,没有积压。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,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。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,恰逢荒年,百姓饥饿的吃人。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,有人阻止。郑燮说:“都到什么时候了,要是向上申报,辗转往复,百姓怎么活命?要是上边降罪,我一力承担。”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,上万人得以活命。任命到期的时候,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,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。

4. 郑板桥开仓济民

板桥开仓济民郑燮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.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.室无贿咯,案无留牍.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.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.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:“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.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.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.17.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.( )(2分)A值岁荒,人相食(遇,遇到)B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(或者)C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(离开)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(他,指郑板桥)18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.(2分)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.19.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,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.(3分)【相关材料】材料一:郑板桥辞官后,“一肩明月,两袖清风”,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.——摘自《百度百科网》材料二: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.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.——郑板桥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答案:17.B 或:有人18.随即发放粮食(谷)给饥民,使一万多人活了下来.19.为官清廉,无时无刻不关心民生疾苦,。

5. 【阅读《郑板桥开仓济民》一文,完成小题

小题1:①救济②担任③年、年成④责怪 小题2:A 小题3: 此 何 时∕ 若 辗 转 申 报 ∕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:(1)(郑板桥)离任的时候,当地百姓沿途送他。

(2)像这样找剑,不是也很糊涂吗? 小题5:郑板桥是一个有才、清廉、勤政、爱民的好官。 点评:“之”“于”“而”“以”“其”“为”“乃”“焉”等,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,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,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。

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,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。小题3:试题分析:“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”这句话的意思为“现在是什么时候,如果辗转申报朝廷,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?”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“此 何 时∕ 若 辗 转 申 报 ∕民 岂 得 活 乎”。

点评: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,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,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,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,看成一个“意义单位”,“单位”与“单位”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郑板桥阅读答案;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,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,观察句子的整体,往前找主语,往后宾语,再旁及其它成分,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,依此确定句中停顿。小题4:试题分析:翻译(1)时,注意“去是离任的意思,之是的意思”,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“郑板桥”。

翻译(2)时,注意“若是像的意思,惑是迷惑、糊涂的意思”,还要注意“不亦----乎”这一句式。点评: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。

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:信、达、雅。对于初中生而言,能达到前两个标准“信”(准确无误)和“达”(通顺流畅)就很不错了。

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,讲究字字落实,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、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。小题5:试题分析:“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、兰为长”分析出郑板桥是“有才”的人;“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(公文)”分析出郑板桥是“清廉、勤政”的人;“燮开仓赈济”分析出郑板桥是“爱民”的人。

点评: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,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,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。分析人物形象,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,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,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,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。